“新写实小说”:1985年之后,在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纪实文学的创作处于低落状况之时,刘恒的《狗日的粮食》(1986)、池莉的《烦恼人生》(1987)、方方的《风景》(1987)等小说,以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方式、情感表达等,呈现出一种新的气息和风格。进入90年代后,新小说形成不同于前貌的新的发展轨迹。池莉的《太阳出世》、方方的《落日》、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是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成果。艺术上,新写实小说已由80年代较典型的悲剧形态向着谐剧甚至喜剧的形态转化,某些小说已具有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解构”、“消解”和“反讽”特征。
被称为“现实主义新的冲击波”的“新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接续和强化了“新写实小说”的平民意识与现实精神,但作者的眼光往往已经从“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个新写实小说极为偏爱的题材上移开,而更多地关注在艰难的改革进程中工厂、农村生存景况的窘迫。小说的主要人物也不再是一无所有的平民,而多是厂里镇里的基层领导。“新现实主义”赢得不少赞誉,但对此提出异议的也不少。它起步不久,有待发展,但这种潮流至少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关注和当下写作的魅力。被称为“三驾马车”的谈歌、何申、关仁山是其代表作家。
“新历史小说”受“新写实小说”的影响很大,除取材外,主要特征与“新写实”极为相似,尤其“新历史小说”在“记史”的掩盖下,将新写实小说被琐事的“实录”遮蔽的“故事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新历史小说的可读性甚至远在新写实小说之上,从而最后完成了对先锋小说文体实验导致的精英化倾向的反拨。苏童的《妻妾成群》因为被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海内外。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女子的人生故事。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已定型历史的消解。“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作品还有李晓的《相会在K市》和尤凤伟的《石门夜话》。“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文学化的重构,对于传统的意识形态化的历史文学当然是一个突破。但它本身的弱点也很快暴露了出来。新历史小说的作者们太强调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拨,以至于常常陷入另一种模式之中;他们对叙事快感的过分热衷也让他们随意放纵自己的想象力,甚至顾不上逻辑和情理的制约。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 猫哥 微信,加入猫哥考研帮每晚有【真题讨论】,每周一还有【免费专业讲座】喔~同时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博@北大新闻传播新媒体猫哥考研帮@新闻传播考研猫哥帮
猫哥
北大新闻传播辅导鼻祖
总分第1考入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