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校园】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通川区一小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2023-05-10 14:56:27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从书中汲取营养,不仅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让书香飘满整个校园。为了让教师、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创建书香校园,我校于328日下午开展了主题为“阅读,让生活更精彩”读书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以年级和学科为单位,1—6年级和音、体、美、英语组各选派出一名老师参加活动。交流中,老师们敞开心扉,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阅读历程,畅谈读书感言、读书乐趣,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中,娓娓道来,和大家共同分享了他们在读书中的收获与心声,字字珠玑,牵动着听众的心弦,为整个会场营造了宽松、愉悦的书香氛围。

 活动结束,学校王仕斌校长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老师爱读书,教育之树才会常青;孩子爱读书,我们才有未来。读书是学生无悔的成长方式,是教师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他殷切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每一位老师能捧起经典,与知识为友,和真理为伍,以学增慧,用最静心的阅读,充实心灵,在享受最幸福美满的人生的同时,也把书底子坐厚,把境界做高,用丰厚的学识去影响学生。


 足不出户,也可遨游天下,一卷在手,千山万水皆在咫尺之遥!“书乃物中精华,善求者必博”,只有“阅读”无数,才会“腹有诗书”,此次活动点燃了我校师生读书的激情,营造出了浓浓的书香氛围,拉开了我校“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师生读书活动的帷幕!


部分教师读书心得


简静生活  书韵人生


   通川区一小  金竹梅  


 “人到中年万事休”不敢正视岁月,岁月却无情地将自己慢慢推向中年,在云淡风轻的年龄,心中更向往简单宁静的生活,许多爱好已渐渐疏离,唯对读书情有独钟。

 年少时不曾博览群书,成年后亦不曾手不释卷,但我每天平凡的日子里却少不了书的陪伴。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读书时间让我每天的生活不空虚,不浮躁。书是阶梯,有人因读书获得了地位,有人因读书获得了财富。而书让我的灵魂得到了安放。

 书是我的精神伴侣。嘈杂繁忙的生活中,谁都在为成功而努力,为生活而拼搏。我们总是不停的忙碌着、奔波着。为所谓的人生繁华却遗忘自我。然而当繁华褪去,身心憔悴时,内心的躁动难以抚平,当忙完工作,忙完孩子后,我总渴望能在只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做点什么,于是,在宁静的夜里,以一颗闲适安静的心,伴着窗外的月光,在柔和的灯光下,翻开一本书,不匆忙,不焦灼,细读文字,好像与智者交流,听他海阔天空洪钟大吕般的震慑威服,亦或像抱着一个情人,与他缠绵呢喃醉倒在他宽阔的臂肩。此心安处是吾乡,诗向酒中寻,知己书中觅!这时,白天的喧嚣,尘世的烦恼,被统统抛之脑后,焦虑和浮躁从心头一点儿一点儿滤掉,心越发沉静,在芬芳的文字间翩跹、流连,渐渐地,心灵丰饶成一片浩荡无边的花田,色彩缤纷,香气氤氲,就连奔腾不息的时光也仿佛静止了。安静的夜里仿佛只剩下书和我。

 书是婚姻的润滑剂。不知不觉中,走进婚姻这座围城已十几个年头,当年的激情也好,爱情也罢,在岁月的冲刷下已褪色不少,柴米油盐酱醋已将岁月泡成了烟火味,夫妻俩少了缠绵少了浪漫,多了孩子多了房子。当我们对爱情迷茫时,不妨走进书里,去体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浪漫,去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坚贞,在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中,我坚信世间还有真情在。因志趣相投,有时候,我与老公会共赏一本好书。记得有一次,我和老公共读韩寒的巜一座城池》,直到深夜,不知是我困了,还是书累了。我闭上了双眼,书也滚到了一边儿。等我一觉醒来,发现老公还在灯下挥笔折腾。我开玩笑说,你在给谁写情书呢?他一本正经地告诉我:给书的作者!原来他在写读后感。我会打趣地说,三更半夜地,还在看你的书,你到底喜欢我还是喜欢书呢?他会坏坏地一笑说:当然是你了!老婆就是一本书,我经常从外到内认真地翻看,从上到下细细地品读,了解得最深,读得最懂!老婆既像“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柳如是,又像“独上西楼醉卧兰舟”的李清照,还像“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我果断地打断他:我只是你的老婆,谁都不像,睡觉!说完,我们相视一笑,此时,当年恋爱的感觉回来了,因为一起读书,夫妻俩才不致于相隔太远,日子才不致死气沉沉,生活才充满诗情画意。

  书是我的家庭欢乐剂。我们一家人都爱读书,闲暇时,一家人畅谈文学,各抒己见,谈话声,笑声充满小屋,其乐融融。兴致高涨时,一家人还以同一题目写作,然后互相评论,指正,每当看到一家人陶醉的样子,幸福盈于我心间。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才是最接地气的。因为爱好读书,女儿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小女最大的爱好就是逛书店,看书,买书。小时候,我们给他绘声绘色地讲解,同时,做游戏还要按书中内容搞角色扮演。现在,她上中学了,闲暇时去得最多的地方还是书店。每次去成都看她,聊得最多的还是她的读书感悟分享。她钦佩“大明长城”袁崇焕,为他的冤屈和所受的千刀万剐勒腕振臂;她同情无花无酒锄做田,放浪形骸的唐伯虎;她陶醉临死悲歌,弄弦《广陵散》的嵇康⋯…每个人物的历史典故,人生际遇,她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我一边听,一边想,我还得不断读书,才能和小女子顺利交流,不然,她定会将我归入“文盲”行列,直接将我拍到沙滩上不予理睬。我一定要借助书这根纽带,多读书,这样才能架起我们母女间畅叙天伦的平台。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少有人把文学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很少有人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来保持。信息社会中,大家低头看视频,埋头刷微博,在一大堆快餐文化中寻求精神寄托,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越喝越越迷茫,越读越浮躁。其实,不妨静坐下来,放下手机,走进书的世界,体会大家的豁达,领略智者的淡定。

 老师们,对于地位崇高而薪水微薄的教师来说,虽然我们做不了物质的贵族,但是我们可以做精神的大款!买不起名牌,但买得起书!书可以让我们构筑起强大的精神家园,这是不是比LV装扮的华丽外表,更高级,更奢侈呢!管它天荒不荒,管它地老不老,与书谈一场风花雪月的“婚外恋”,直至终老。

  不管斗转还是星移,我就愿意这样简简单单生活,安安静静读书,享受只属于我的书韵人生!

                                

2016325






一路同行,不忘初心


  通川区一小黎金凤


 

在我开始讲述我的读书故事之前,我必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弟弟,他叫黎昌海。因为在我的读书故事里,时时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好,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一般来说,讲述读书的历程都要从“小时候……”开始。小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什么书可以读,一般是连环画,就像我家的这些。这些连环画册都是当年电视机都还很稀有的时候,我爸买给我妈的,所以它们看起来有一种让人恍若隔世的感觉,它已经是我家的古董了。其实,这些连环画册之所以能够这样完好的保存,都得益于我弟弟,相对于只喜欢带有墨香新书的我而言,他总是很爱惜每一本书,或精心保存,或慷慨赠予和他有相同爱好的朋友。总之,他对自己的要求是:绝不糟蹋每一本书。曾经有人在网上出价三千买我家的这些连环画册,被我弟弟一口拒绝了,他说这不仅仅是爸妈他们两位老人的念想,还留有一代人的体温和灵魂。

到了中学,渐渐开始意识到,大脑里只有连环画的储备是那样稀薄。在我刚刚进入初一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曾经的这样一段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以后高中、大学的同学平时都是以四大名著和外国名著里的人物、场景和语言来交流的,如果你现在不大量阅读,你会连插话的资格都没有。那时候的我,真的很单纯,相信了他的话,很害怕自己以后会没有朋友,失去和同学说话的资格,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都惴惴不安。直到我省吃俭用买了自己的第一部名著《三国演义》,这才稍稍安下心来。

如果说,讲八零后的读书故事而不谈论郭敬明和韩寒,我想那是不科学的。这两个曾问鼎过新概念作文大赛冠军的风云人物,成为了当代青年作家中佼佼者,在当时校园文学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成为当时我们竞相崇拜的“偶像派人物”。读他们的书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我也很狂热的读过他们的书:《梦里花落知多少》《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幻城》《一座城池》《长安乱》《三重门》,那些没有经历过苦难又涉及到涉世黑暗的故事,里面旖旎的人物让人觉得美好的不可方物,人物残缺的性格让人觉得看不到希望,但是只有伫立在真实的生活中,历经时间的洗涤才知道那仅仅是故事,是的,也许生活充满戏剧,可不一定非要悲情的要死,或是直言的不顾他人感受,不过直到现在我依然欣赏郭敬明的文笔,和韩寒好像一直不肯让青春老去有些躁动的勇气。喜欢他们,我想是对于青春的美好记忆,没有长大又仿佛浅尝过一种苦涩,不过那并非真正的生活苦难,而是一些还未懂得纠结的小心事而已。无论专家们如何去评述,那依然是八零后的一代记忆和旅程,我想: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描写的内容,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表达的感情,每一代人也都有每一代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当我在读这些青春文学小说的时候,弟弟也紧跟着我的步伐,和我做着同样的事情: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强忍着朦胧的睡意,艰难的阅读着。

我的高中时代,是很幸福的。我的高中同学们,是一群充满了理想和信念的青年。他们总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我们有一位身体不是很好,但是敬业认真、感情充沛丰富的班主任。课堂上他总是孜孜不倦地想要向我们传递更多的文学知识,文学素养。那时候,一直觉得他能记住的东西很多,他的知识广博无垠。他用他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和熏陶着我们每一个人,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被他人格魅力吸引着,仍然被他广博的文学精神影响着。这也是后来,他的大部分学生,无论男女都会很自然的选择从文原因。因为有了这样一位班主任,于是很自然地开始想要去学习,去探索,开始强迫自己去挑战背诵各种长篇文言文。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对文言文,对古汉语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个人认为古文最能体现中华汉字语言之美。阅读古文不仅可以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记得当时买过好几本古汉语字典,就为了能在阅读《史记》《列传》的时候能够更加清楚、更加轻松。对里面的每一位诸侯王、将领、游说诸国的学者,甚至刺客的描写都历历在目。

我弟弟也跟我一样,对文言、历史非常感兴趣,以至于他现在经常发QQ或朋友圈是这样的。但是相对于他的痴迷而言,我要逊色很多。他会从各种武侠小说中找到历史的贯穿和联系,记得每每谈论到一个历史人物,他都能快速而准确地罗列出相应的武侠人物,然后找出他们的族系关联,家里为了他痴迷武侠,影响学习的事儿,还曾经动用过重刑,我妈也分别找我们姐弟谈过话,但都无济于事,他依然执拗,不改初衷。

进入大学,有了更多时间,由于自己本身是学汉语的,那时候人也很年轻,很轻易地就制定了非常宏大的看书计划,我把自己的阅读大致分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主流作家作品和外国文学两类。并罗列出了自己需要去看的所有阅读数目,准备卷起袖子大干一场。起初,我也的确是这样去做的,去图书馆借阅的次数非常频繁,以至于和图书馆的老大爷很熟悉,我借书,都有自己专属的一栏,每次只需要填日期画勾就行。那时候,我几乎看完了鲁迅、郭沫若、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的所有作品,其中李尧棠老先生的作品给我的震撼和人生的引领最为强烈。我们通常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比喻来概括他。有时他如电,如雷,有时如激流,有时又如溪水。不同生命阶段,他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形态、生活形态。他的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其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其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他以独特的生命方式走过一生。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都已成为巨大的存在,、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他以他自己的个人姿态走在他的时代。我想尽管如今,他的时代已成过去,但他为自己的时代发出的声音,却仍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发出回响。

记得每年放寒暑假几乎都会把一些书带回家,很多时候都是我和弟弟在争抢一本书看, 晚上睡觉前要偷偷藏在他找不到的地方,以免第二天被他抢了先。那个时候对书中的人和故事真的很痴迷,现在仔细想一想,其实有些书当时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读懂,当时的一些感悟也一定是很肤浅的,那里夹杂着很多年轻人的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我现在性格中的一些东西都是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也正是因为受当代文学的影响,毕业后,我渐渐对人物传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首先是我的大学历史老师推荐给我的四大传记,他们让我对人物、人生、时代有了更为明晰的界定。事实上,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具有其他书籍不能替代的认识价值和教育功能。人物的传记,他们或是各个领域的尖端人才,或是英雄史诗般的伟人,或是改变着世界的智者。而传记文学的描写对象,是真实的人物,其中很多是在实际生活中有重大建树的人物,具有人格魅力,足以作为读者的楷模。通常我们无法直接接触这些人物,传记文学介绍我们成为这些人物的不见面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奋斗史、心灵史,让人在面对人生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心态上都会更加笃定和从容。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开始大量阅读人物传记。《无尽的探索》、《牛犊顶橡树》、《巴赫》、、《梵高传》、《从文自传》、《李光耀回忆录》、《林语堂传》等等。在我从事教育后,其中《李光耀回忆录》可以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

 大家都知道这本回忆录其实并不是在讲李光耀个人,而是在讲整个新加坡。而他一生的奋斗史,也就成了新加坡的成长史,,李光耀在新加坡的双语之路就是坚持“英语谋生工具,中文文化认同”之路。而这本书就是用来将他如何将新加坡多元语言改变成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国家,以及他双语理论。在文化上认同,中华文化,同中国同根同源,但是他们所习得的这些文化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人为新加坡的未来努力。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机遇和能力扛得起这样的历史,也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要心怀“我要当个伟大的人”的热血梦想,李先生当初也不过只是想当一名律师而已。人生旅途是充满未知数的,梦想太大也许不切实际,但不能没有,计划也许跟不上变化,但同样,也不能没有,人生的趣味不也正在这里,多走一段迂回曲折的道路又如何,不妨吟啸且徐行。也许我们终究成不了伟人,但可以成为一个“我做到了,且尽力了,所以我没有遗憾”的的人。

就在我醉心于人物传记的同时,弟弟也已经有了自己独有的阅读风格,他更偏向自然、人文和地理,他的阅读涉猎比我更加广泛和开阔,正因为如此,他所看到的天地往往比我更加广阔。现在我们在一起聊天,很多时候,我都会惊讶他的知识广博度和储备量。如今的他在任何人面前都从不掩饰,姐姐对他的影响力,其实与其说他一直跟在我的身后,不如说是他一直鞭策这我前行。二十几年来一直如此。面对阅读,我们总是一路随行着,风雨不改,始终不忘初心。为此我一直感到幸福和幸运,为有这样一个弟弟而感到幸福,为有这样一段阅读的人生旅途而感到幸运。

最后,请允许我用李先生在《我的人生如果从头再来》中写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并报以深深的悼念和敬意:“人的一生是无法全盘计划好的。因此,我觉得人生变幻无穷:紧张刺激、充满变数、有时让人振奋不已,重要的是,我们不应失去对生命的热爱。观赏日落之后,要好好睡一觉,恢复精力,醒来之后又迎来新的一天。迎接朝霞,迎接灿烂。愿我们一路同行! 

                                   

                                                 2016326





人生因读书而充实

通川区一小  唐涛



书籍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基石,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延续。读书使人灵秀聪慧,令人识趣明理。遨游书海与大师对话,为精神打底,呼唤书香,与经典为友,让人生享受读书的快乐,感受读书的幸福。

因为父亲是小学教师,从小我读课外书的机会,要比儿时的小朋友多一些;小学时我每天背着小书包跟着父亲去上学,在他的办公室和家里的书桌上总能找到小人书和连环画,那是我们那个年代少有的课外书籍,图文并茂,我每次看了都爱不释手;周末,我趁跟着大人上街赶集的时间,用父母给的一、二分零花钱,到街上摆连环画看的地方,看上大半天书,现在想起来,那是我儿时记忆中最快乐的事。

    后来,上了初中,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努力,我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我读书除了课本知识,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和内容都很少,由于学习任务和压力,那时读书就是为了升学,当时贪玩的学生,流行看琼瑶的言情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很少顾及和读到这方面的书。

   读师范时,学习很轻松,由于我喜欢运动,课余时间几乎都打篮球去了,那时学习很休闲,读书就是为了争取各门功课及格,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参加工作分配,现在想来很后悔,最青春的时光,被浪费了,那时我读的课外书很有限。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老家一个村小教书,那时学校要求不是本村的教师要住校值班,到了晚上,为了打发乡村夜晚的寂寞和孤独,我白天借来同事、朋友的杂志、诗歌、散文之类的书,晚上就细细品读,以这样的方式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生活虽单调和清苦,但沉醉书香,远离了人世间的纷争和喧嚣,独享着那份充实和宁静,日子过得是那样的恬静和自在。现在想来那段经历,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再后来,组织的安排,我调任到达县一所中学担任专职体育教师,我利用十余年业余时间完成了体育教育专科和本科的学习,并通过了国家篮球、田径一级裁判的资格,通过学习,提高和加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去年的这个季节,父亲病重,我匆忙赶回老家照料他老人家,父亲在弥留之际交给我两样东西:一是父亲编写的老家唐氏宗支的家谱,二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读初中以来,订阅和收集的书法杂志和字帖;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儿子,我是一个乡村小学教师,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留给你,这些书我一直保留着,也许对你今后的工作、生活还有帮助。”父亲去世后,这些书就成为他留给我最珍贵的遗物,我一直把它们珍藏在我办公室的书柜里,有时间就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睹物思人,儿时记忆里,有关父亲的一幕一幕又展现在眼前,做为民办教师的他,每天上完课,回到家里还要参加劳动,晚上闲下来,他仍有看书和写字的好习惯,在那个缺乏知识的年代,经常有人到家里来找他帮忙写契约、合同、书信之类的;每到春节前,拿着红纸来到我家,要求父亲帮他写春联的乡亲总是络绎不绝。儿时的我,就趴在他写字的桌子旁,和他一起铺纸和拉纸,目不转睛的看着父亲的一举一动,一种崇拜和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我和附近的乡亲们心目中,父亲就是一个最大的知识分子,像他这样有文化很是了不起;所以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我从小就有了读书的爱好和习惯,父亲对我的影响和希望,让我对读书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兴趣,也影响着我的家人和孩子,在书香弥漫中,我们情不自禁的产生了,对他的无限思念之情。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以前参加运动比赛时造成的运动损伤,不适于参加过多的体育运动;我受以前父亲的影响,我又拿起搁置了二十多年的毛笔,书写自己的书法梦,现在我读书少了些功利和目的,多了些情趣和自在,为了丰富自己的视野,我除了读体育和教育方面的书以外,对哲学、佛学、美学、国学等方面基础性的书也很感兴趣,也因为有了读书的爱好,现在我生活方式健康、理性,很能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也能更客观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自己生活得简单,也更充实。

如今的每一天,每到睡觉前,我都会躺在床上看二三十分钟的书,特别是《读者》杂志,我坚持看了二十余年,每期必读,读后我都把它收藏在家里;现在我每天的生活坚持三个“一”:每天锻炼一小时、看一小时书、写一小时毛笔字。我把以前周末打牌、喝酒的时间挤出来,骑着自行车,来到学校办公室写字、看书,这也成为我现在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也收获了许多以前没有的生活乐趣。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那些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优美的文字,浪漫的情怀会在我的脸上、心里刻上深深的烙印。“读书养颜”,我也把这一句话送给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女同胞们。也因为读书,让我领悟到:生活不应有那么多的追求与向往,物质和功利,无聊的忙碌和不必要的应酬;而是读书的心静与坚守,心灵的充实与丰富,去寻找心性的自由和对人生的思考。老师们,让我们都沉醉书香,享受心灵的那份宁静吧,人生因读书而充实!

 

                                                                            2016年3月27日


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声

——读《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有感

通川区一小  李璐


尽管这世界有许多诱人的芳香,但如果缺少了“书香”,精神家园将会是怎样的黯淡。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给我们诸多启示。拿到一本好书我们就应做到观之、赏之、思之、效之,(何为观之,即对书籍仔细观看;何为赏之,即对书籍的赏析;何为思之,即看完书籍后,应有反思;何为效之,即对书中优秀的人、事进行效仿。)从而做到学而有得,学而有疑,学而有行。《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一书,正是这样一本好书,给我的心灵带来极大的触动! 从中,我看到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其中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体贴入微地关注沉默的孩子;同时也描述了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辛勤付出的老师的故事;老师们通过给与学生关爱和尊重,使学生获得了进步的动力与源泉。他们能真正赏识这些孩子,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种教育的艺术,爱的艺术。

 在《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中所展示的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它给了我一把开启教育奥秘的钥匙,那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

  一、真爱学生,才会低着头,弯着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从每位学生身上找到金子般的闪光之处。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致使很多学生因为评价制度的偏颇成为所谓的“差生”,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广泛的提高人的素质。现代教育理论也表明,人的智力决非是学习的能力。“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无数种,更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

 二、真爱学生,不会将学生的“骄傲”看作甚于“毁灭其自尊和自信”的洪水猛兽,将不吝于对学生的赏识,对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始终抱着一颗赞美之心;小心地呵护孩子的梦,用赏识为孩子提供梦想成真的自信和拼搏的激情。这份爱心,为学生未来的奋斗岁月里提供阳光的动力,会成为孩子“翅膀下的风”。

 三、真爱学生,会清醒地承认学生的差异,会批评学生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但是心中牢牢刻下的是“尊重”与 “宽容”。于是,有了乐柏芬老师“小红花”的故事,有梁清颖的爱之画,有在评语上用上“安静”,而非“不积极”、“不活跃”等词,小心呵护着孩子自尊的指导老师。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有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又有对教学目的和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调整,其核心便是教育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就是这本书,为广大英语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这里,有优秀教师“师心深处”的体验,还有专家精当的评析。正是这些话语,会让每一位“诲人不倦者”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为这些都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声。

                                                                                            2016年3月27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