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书屋丨如何阅读一本书(叁)

2023-05-10 14:56:27


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读什么吗?


手握一卷书,泡一壶清茶,或正襟危坐,或斜依窗前……看似舒适的阅读,但是,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读什么吗?


请先回答我提出的几个问题:这本书是什么类型的书?怎样给书分类?阅读这一类书籍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


或许你会问,我为什么要对书籍进行分类?对一个还没有开始阅读的人来说,这些事情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让我们来想象一个画面:假设你仍处在白衣飘飘的校园时代,走进一间教室,老师正在授课,你能很容易地知道,这间教室正在上什么课,历史、科学或哲学。这与老师讲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关,他所使用的词句、讨论的方式、提出的问题,都会表现出这门课程的不同性质。


就像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样,不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会有相对的回应。书籍与读者的关系,正如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因此,既然书籍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知识、信息不同,对我们的指导自然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书本的指导,就应该学习以适当的态度阅读不同的书。


这就引出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那么问题来了,要如何运用这个规则呢?


一开始,要先用检视阅读浏览一遍,了解书名、副标题、目录,再看看作者的序言、摘要简介和索引,甚至是这本书的宣传文案等等。主要的分类法,则一种是虚构的小说类,另一种是传达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


老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由内到外、破茧而出地主动阅读,需要我们在阅读尚未开始的时候,便开始思考,带着思考的阅读,将会更有目标、更有生命力。

你为什么不愿意多看看书名?


十点君先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


作家米切尔凭借作品《飘》,屹立于文坛不倒。可你知道吗,当时这本书即将出版时,一直没有合适的书名。米切尔曾经想用书中的经典台词——“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来做标题,编辑反对说:“现在带‘明天’这两个字的书太多了。”米切尔又提出《军号歌唱真实的故事》、《不在我们的星球上》等名字,编辑都否定了。历经千般打磨,最终定下了《飘》这个书名。有趣的是多年后,有家媒体曾经这么开玩笑:如果这本书真的叫《不在我们的星球上》,我去买书时一定会以为这是本科幻书呢!


同样,当简·奥斯丁把《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写完交稿时,定的书名是《第一印象》。虽然奥斯丁有她自己的用意,但相信不少读者会觉得这一书名看着真像个新闻节目或相亲节目。后来,作者将书名改为了《傲慢与偏见》,源于书里几对欢喜冤家,都因为第一印象里我嫌你迂腐,我恨你傲慢,硬生生将一个短故事,拖出了一本书。改版后的书名,带着尖锐与嘲讽,还有些冷幽默,自然更好。


这两个故事意在说明,我们不能忽视一本书的书名。


书名有时能让书籍的分类变得简易——我们可以借助书名来判断一本书是实用型书籍,还是理论著作。如果标题里有“技巧”、“如何做”等字眼,便可快速将其归类到实用一栏里。


试一试,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多揣摩书名:这本书可能讲什么样的内容?是不是实用的?


这种看上去很难的方法,也可以叫做“精读”,完全是由内到外,破茧而出的主动式阅读。唯有这样的阅读体验,才是告别平庸的阅读,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阅读好书,自我成长。

怎样写一本书?


或许你会问,我们不是在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吗,怎么讲到了写书的问题了?其实,这是不冲突的。


为什么看起来阅读的规则与写作规则差不多?


说对了,的确是这样。尽管这些规则属于一体两面,但是实施起来却是不同的。读者是要去发现书中的框架,作者则是以制造框架开始,在写作过程却要把框架隐藏起来。作者的意图,一定是把这些框架用各种材料构建成一个成品为读者呈现,就像建筑商不会只把框架拿出来销售一样。


我相信有不少人心目中都曾有过一段文学梦、写作梦,哪怕这个愿望短暂如昙花一现。的确,在生活的苟且中,我们渐渐淡忘了远方的诗与梦想。但如果你不止于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自我成长,还想挑战自我,也可以逆向使用上面的方法进行写作构思。


- END -

监 制 / 王 斯

顾 问 / 何世稳

策 划 / 李 远




戳这里,更惊喜!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