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说说舞蹈节奏与节奏感思考
舞蹈动作的运动必须是在一定的节奏下进行,必须通过节奏的速度、力度、能量及抑扬顿挫等听觉上的起伏多变,节奏的视觉化才能显现出来。节奏感正是舞者对节奏产生的某种知觉和反应,只有舞者对节奏有了感觉,才有可能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舞蹈来。如果没有对音响节奏产生感觉,观众甚至舞者自己也不可能直接从舞蹈动作上领悟出舞蹈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一、舞蹈讲节奏,因为“舞蹈是身体的一种有节奏的运动”。“节拍自舞蹈产生之日起,便是它最可靠的伙伴” 。“生命的机能是动,而舞便是节奏的动,或更准确点,有节奏的移易地点的动……”。可见舞蹈与节奏有难解之缘。舞蹈还要讲究节奏感。舞蹈的节奏感必须凭借人的形体运动和动作组合去体现,所以它不仅具备形体美感,还要具备在节奏中韵律化了的律动美感。广义而论,一切形体活动,都有舞蹈因素,或者都可以称之为舞蹈,但若作为舞蹈艺术来要求,恐怕仅有形体的节奏运动还不够,还必须有韵律化了的律动美感。律动美感与形体美感在韵律化中的节奏组合,恰恰是舞蹈艺术的精髓。所以说没有节奏,也就没有舞蹈。具体实践中,编排舞蹈动作时都要在节奏的延续中进行,往往大声的数拍子,通过计数来规则和明确动作节奏。既要依附节奏去组织发展动作。又要在乐感中巧妙地韵律化动作,使其达到形体美感与律动美感的和谐一致。
音乐的节奏与舞蹈节奏密不可分。因为音乐进入舞蹈本体是以节拍为主要标志,连同旋律、和声、复调等一起参与到舞蹈中来。音乐的节奏也有表情因素,譬如强弱、轻重等。音乐节奏的变化,往往决定舞蹈节奏的变化,是舞蹈艺术不可缺少的“骨肉之亲”。不同的音乐节奏体现出不同的情绪和风格,这在不同形态的舞蹈中,表现得尤为鲜明。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音乐,就有什么样的舞蹈。我们在编排、表演或学习某个舞蹈时,往往都是先从了解音乐,体会音乐开始,然后,才逐步掌握舞蹈的节奏感,把握动作的韵律和韵味。
现代舞中也有一些“无声的舞蹈”,如法国香榭里舍芭蕾舞团的《创始世纪》、美国现代舞《动作》、《边界》等,尽管它们没有音乐旋律和其他音乐要素,但仍然不可能失去存在于时间中的内在节奏。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有人试验不用音乐,只用节奏性打击乐或音响效果作舞蹈伴奏,如舞蹈《无声的歌》。现代舞从另一方面证明,舞蹈可以没有音乐旋律,没有和声织体陪伴,但却不能没有节奏。当舞蹈只用流水、刮风等自然音响陪伴时,它也是一种节奏现象。而人体运动本身就具有天然的节奏性,不过它被舞者融化在动作中了。成为舞蹈不可分离的重要因素。
二、舞蹈中静止的形态也具有潜在的节奏感。一般来说,静止的形体难以产生舞蹈,如生活中的睡卧、沉思、读书、写作等等,都不是舞蹈,但舞蹈并不排斥形体律动进行中的短暂静止的形体,为什么呢?因为这时的形体静止,只是系列律动中对比存在的瞬间状态,这种静止往往呈现在律动节奏之中。静中有动,静中又蕴涵着律动美感。我们常见的舞蹈中的静止画面和舞蹈动作中的亮相等,这些雕塑性姿态并不是真的停顿,亮相和静止画面,实际上是一种假象,他只是起“驿站”作用,是暂时歇歇脚,动作的本质,永远是有节奏的运动。他们正是在短暂的静止状态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往往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手段。很难想象,一个毫无静止,对比和变化的舞蹈,时间久了,观众也会感到烦躁不安或生硬乏味。相反,一个舞蹈表现静止的固定状态,纵使舞者姿态优美,如同“维纳斯” 塑像或敦煌彩塑“东方微笑”那样魅力无穷,但它只是一种雕塑,而不是舞蹈。因为它没有节奏感。
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有节奏感的动作,如洗衣服、扫院子、骑自行车、打球等等,它们有时也有形体美感和律动美感,它们能算是舞蹈吗?当然不能,它们只能作为舞蹈模拟性动作的原始素材,要使它们成为舞蹈,还必须经过韵律化和情感化的艺术加工,节奏的处理就是韵律化的过程,赋予内在灵魂,就是情感化的工夫了。假如没有情感的融化,既使有生动的节奏,也是没有生命的动作。
三、节奏能带给舞蹈种种神奇莫测的千变万化,创造出新的奇异的特殊形态。节奏好像色相单纯,规格化的色块,而舞蹈动作好比两股冷暖对比的色流。当色流在单一的色块间交叉流动时,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色变。这些色变,有时强烈,有时平淡。当这种色变在有规律的节奏中重复出现时,他会使人产生积极振奋的情绪,譬如我国各地的秧歌舞,不论是“陕北秧歌”,还是“东北秧歌”,或者是“山东鼓子秧歌”,尽管它们的舞步,舞姿,锣鼓点,乐曲各有不同特色,但在节奏与乐句不断重复,逐渐强化上,都是完全相同的。绘画其实也讲节奏,主要体现在规律的线,墨,色的处理上,结构,构图,透视以及画家做画的内在气势等方面,也都有节奏感,只是绘画中的节奏感的表现,不像舞蹈和音乐那样强烈感人。譬如:《红绸舞》,绘画和舞蹈都是表现一种线条美,因为绘画是平面空间的静态艺术,它以固定的平面形式和有限的线条----红绸的律动变化来体现节奏;而舞蹈是非功过用不固定的时间与空间形式和无限的线条----红绸的律动变化来表现节奏的。绘画给人的感觉是永恒和稳定的,而舞蹈给人的感觉却是多变而短暂的。可见它们虽然都讲节奏,都有节奏感,但它们因为各自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不同,他们的节奏表现形式和美感也各不相同。
四、节奏可以加强舞蹈中的形象感,从当代一些舞蹈作品中,不难发现,它们的创作动机和灵感来自大自然的节奏,换句话说,大自然的节奏,给他们提供了形象。如波涛的流动,鸟翅的飞翔,像人的手臂运动。引发了创作天鹅,大雁,波浪等舞蹈形象。还有的舞蹈借助某种道具的飘荡,想象波浪,海波有节奏的律动。传统民间舞中,有不少是玩道具和乐器的,节奏是它们的特性,如“花鼓舞”、“长鼓舞”、“腰鼓舞”、“花鼓灯”、“阿西跳月”、“英歌”、“芦笙舞”等等举不胜举。爱尔兰和美国的踢踏舞,舞者脚部做出轻快而又复杂的踢踏节奏,在这些节奏中透出它独有的机敏和欢畅。
看过舞蹈《黄土黄》,人们就会感到它是依托敲打身上的胸鼓的节奏和动作,来展现黄土高原儿女们的那种“有一把黄土,就饿不死人”的朴素而深沉的中国农民的精神气质。“黄土情结”和“黄土文化”的魅力,正是在激越的节奏之中爆发出来。独舞《雀之灵》创造性地发挥了肢体的表现力,以手臂,肩,胸,腰等有节奏,有层次的节律运动,形象地表现出孔雀的机敏,轻巧和高洁,塑造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傣族少女崭新的舞蹈形象,具有无穷的魅力。同样双人舞《两棵树》通过热烈的鼓声,巴乌独奏的旋律和模拟小鸟有节奏的叫声,以及双人舞诗化的动作造型,表现恋人如林中小鸟呢喃倾诉,它们动作的一刚一柔,一顿一挫,一张一弛,在节奏的不断变化中,渲染了舞中的主题,表现出“树与人”同根连理,不可分离的深刻涵义。
舞蹈节奏的形式表现是律动美感。律动美感其实就是由人体动作与姿态形成的流动美感。律动美感是舞蹈的特长,舞蹈形象最动人的瞬间形态的极美的体现。这种律动美感是在节奏快慢,疏密,张弛,刚柔,强弱,虚实的复杂变化中形成的。节奏可以说是律动美感的内在条件,如果没有节奏,也就没有律动美感。律动美感的形成不只是依靠节奏,当然也要依靠流动的舞姿和舞蹈动作的韵律化。所谓韵律化,其实就是情与气融于舞姿与动作的流动之中的韵律变化。这种韵律又紧紧依赖于节奏的行进与变幻的过程,使情、气、韵、与舞完全融为一体,成为完整的舞蹈艺术形式,产生出意味无穷的律动美感。
五、节奏对舞蹈表情也是相当重要的。中国舞蹈一代宗师吴晓邦先生认为“舞蹈表情有刚柔粗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分,人的感情都是在这十二个字的对比中进行的。”[4](4)表情必须放在强弱(力度)、快慢(速度)、动静、虚实、大小(幅度)的对比中进行。这种力度、速度、幅度的变化,便是舞蹈的节奏。舞蹈表情之所以能有起伏变化,完全依靠节奏的作用。由于种种节奏的存在,才使舞蹈中的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形神兼备。节奏所产生的舞蹈律动可以说是舞蹈表情的生命,也是舞蹈表演艺术中所要求的形式美的一个主要部分。
节奏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了节奏。生活节奏因地域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表现形式有快有慢,有舒有缓。但生活节奏与舞蹈节奏还不能等同。“日常生活必须靠某种艺术形式上的媒介体表现出来时,我们才称作节奏。在音乐上节奏是传达生活的韵律,在舞蹈艺术上节奏是靠人体运动作媒介-去传达生活上的真实”。[5](275-276)按照这一解释,不难找到节奏在舞蹈上的定位。从根本上说,舞蹈来源于生活,但还须从日常生活向舞蹈作艺术化的转换,这时的节奏便成为经过一番组织加工,注入了情感的,可以充分表达人的内心情绪的象征性因素。生活的节奏通过舞蹈的律动表现出来;江南水乡的舞蹈节奏恬静而舒缓;西北高原的舞蹈节奏强烈而昂扬;草原民族的舞蹈节奏反映出勇敢豪爽的特色;苗族等山地土著民族用击鼓的节奏来处理感情层次和人物活动的种种变化。尽管地域、民族、环境不同,但舞蹈节奏传达的情感是相通的。
总之,千变万化的节奏是用以表现多姿多彩的生活的,舞蹈艺术的精髓永远闪烁着生命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