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客】何夕:让大学生的科幻思维在笔下跳舞

2023-05-10 14:56:27


同学们看过《天年》么?看过的同学一定对“何夕”这个名字不陌生了吧!就在2015年底,我校举行的“闪光之夜”——“2015·四川省新媒体创新大赛”颁奖典礼的尾声中,著名科幻作家、《天年》作者何夕亮相现场,在浩瀚的星空背景和轻缓的音乐声中,朗诵着小说《天年》的精彩片段,并预告新华网主办的大学生科幻创作大赛明年将全面启动。

继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后,国内掀起了一股“科幻热”。在读者的眼中,越来越多的佳作涌入市场,甚至不少大学生开始尝试科幻写作,中国科幻似乎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在专业人士的心里,科幻创作却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大师级的作品屈指可数——针对这样的境况,记者专访著名科幻作家何夕,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何夕,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自幼爱好科幻,1991年开始涉猎科幻小说创作,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多部作品,如《光恋》、《电脑魔王》、《平行》等获得中国幻想小说界的最高荣誉奖项——银河奖。其代表作品有《六道众生》、《伤心者》、《盘古》、《电脑魔王》、《小雨》等。


科幻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学生思想定型,逻辑、思辨能力较为成熟,完全可以写出很好的科幻作品。”何夕谈到大学生在科幻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时认为,“每个大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凭借对一些现象的好奇、至今未泯的童心和给人讲故事的欲望,何夕在大学便开始了科幻创作的征程。

如今的科幻界仍然缺乏年轻的声音,大学生并没有担起科幻创作主力军的角色,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何夕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写科幻太难了!科幻本是舶来品,其读者大都眼界开阔,真正的科幻迷大都阅读过早期外国的一些优秀作品,要写出新的东西,给人启迪甚至震撼,难度太大。科幻是一种创造型的写作,除了注意文学技巧、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还必须要有独特的‘内核’,也就是作品想要表达的东西。这种‘内核’是全新的,是百度不到的。”何夕前段时间被邀请作为某科幻创作比赛的评委,总结获奖的六篇优秀作品,其中四篇写平行时空、一篇写海洋古生物、一篇写大脑联网,故事都架构的很好,但内容已经不再新鲜。

在创作科幻的大学生群体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理工科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文字表现力;文学类学生文采飞扬,却缺乏理论知识的结合。何夕表示:“大学四年不能定终身,兴趣也不能被所学专业限制。进了大学,除了专业学习外,仍有部分业余时间,这正是你做喜欢的事、看喜欢的书、学喜欢的知识的时候。人是终身学习的物种,只要你对科幻有兴趣,相信大学的专业并不能成为其限制条件。”何夕自己本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学习电气自动控制的他不但文采斐然,其作品也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学、政治学等内容。

我校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大体上指大学生要在事理物理处穷究专研,在实践实干中获得成就。理论知识在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同样它在科幻作品创作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何夕谈道:“一方面,没有理论基础的科幻作品根本不叫科幻,只能叫‘奇幻’、‘玄幻’,科幻是受科学束缚的,并不是天马行空凭空想象的;另一方面,理论知识是科幻作品的‘核心依据’,大多数科幻作品都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

“成都理工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这样的学习氛围与环境正是科幻作家诞生和成长的温床。如今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局限性也随之增强,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们不妨广泛涉猎群书,而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限制。历史证明,有些科学技术中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会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比如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的灵感便来自物理学的还原论,跳脱出专业的限制,站的高一点,你便会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永远别怕科幻创作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何夕如是建议。


每个人都是“的司机”

谈到科幻与过去、现实、未来的关系,何夕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很多科幻作品都会跟过去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使有的构建出遥远的未来,甚至直接写到银河帝国系,但最终还是基于写地球上的人类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像是‘的司机’,在漫漫人生路上行驶,看不见前方的任何东西,只能凭借着现在和过去的路走下去,我们看过去看的越远,总结的知识、规律和经验越多,就越成功。”

“如今的科幻,早已不是表达对未来畅想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带给人以感触、以启迪、以震撼,甚至更多。品味《光年》,你会感受到人类在宇宙中如蜉蝣般渺小;阅读《三体》,你会在科学的魅力中沉醉;观看《星球大战》,你会感慨和平盛世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当下生活……”

在普通的科幻迷眼中,现在的科幻作品相当于做思维实验,这也是爱因斯坦惯用思维方式。它不是天马行空,具有成熟的逻辑性,往往会把我们的想法放大而又显得合情合理。在科幻作家何夕眼中,科幻的意义则更为丰富而具象。

何夕表示,科技常新也就注定了科幻之树常青,幻想是人的天性,对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间最大的区别。今天的主角是青年,所谓青年就是还有一大段未知的时光要去面对,充满了变数。其实正是因为充满了变数的未来才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试想,如果一个人接到了来自未来的信息,然后在你面前把你人生中要经历的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你,你会高兴吗?我肯定不高兴,甚至我会崩溃掉,我甚至可能想掐死这条‘剧透狗’,因为它毁掉了我们对未知、未来的期待,也就毁掉了我们慢慢享受的人生。科幻构想了各种各样的未来,有的很阴暗,有的很光明,给人启迪,给人警示,也给人期望。我想这就是科幻最大的意义所在吧。”


记者观察:思想的苇草如何驱动科创作长青

何夕的理工之行让热爱科幻的学子难掩兴奋。我校奇点科普科幻协会会长钟谊新是个铁杆科幻迷,学习地球物理的他平时很爱看各种科幻作品,并痴迷于宇宙情怀的宏大和人性的阴暗温暖,以及科学的便利与无情。在对明年全国大学生科幻写作大赛充满期待的同时,他也坦言“写科幻太难了,在阅读量不够和生活经验匮乏的情况下写的东西只能叫无病呻吟。”为了科幻这个共同的兴趣,他同理工的众多科幻迷们常聚到一起,看科幻电影,办主题讲座,举行读书交流会……他们在欣赏科幻的过程中不亦乐乎。

北师大教授吴岩认为,高校在校学生仍是目前国内科幻创作的主力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多数沉醉在奇妙科幻世界里的大学生仅处于阅读阶段。谈到为什么不创作科幻时,他们不禁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铁杆粉表示虽然很想创作科幻小说,有的也曾小试牛刀,但大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大抵有三点:一是科幻创作对理论知识要求较高,一些非工科专业的学生对一些特有名词和概念了解吃力;二是缺乏专业指导,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科幻创作专业培训,仅凭自己的天马行空完成作品;三是不清楚发表平台与渠道,个别同学小学就开始写科幻小故事,却没有发表的意识。

虽然创作科幻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还是有不少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地球物理专业的郭威刚参加了今年的考研,心仪专业是理论物理,“科幻作品对我理论物理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激励和平衡的作用。当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入后,或许需要一个信息输出的端口,而科幻创作便是端口之一。”郭威表示,自己学习更多理论知识以后,也会开始科幻作品的创作。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无论怎样都难以满足,那就是人类的好奇心。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一些东西,当一个人大胆去想一些东西的时候,或许就有不一样的收获。创作科幻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新闻网


新媒体工作室 朱易 /编辑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