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读书奴”,10种阅读法碾压你的阅读焦虑

2023-05-10 14:56:27

阅读这件事

仿佛从出生就跟着我们

小到卡通读物

大到资治通鉴


据统计

人这一生至少要读1000.00+本书


那么,读过这么多书的你

真的会读书吗?


今天

大象想和大家分享

——极致读书之法

堪称“会读书”者的终极指南


向下看?

(不要错过文末福利!)


不要过了30岁就说“现在脑子不中用了,学不进去了”这种话

 

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什么叫读书?

读书对我们有何影响?

有哪些读书之法?

有人人都能学会的读书方法吗?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

 

这些问题曾深深困扰着本书的作者,为了探究读书之法,他把市面上有关读书方法的书都找来读了一遍。这个对读书这件事如此执着和认真的人,就是韩国著名的职业读书人,韩国版“罗胖”——高荣成。

 

在大量的阅读中,高荣成发现,市面上现有的讲读书方法的书,内容大多都是这样的:我是如此如此读书的,效果显著,据说历代伟人都是这样读书的,所以推荐大家也这么读书。他认为这种叙述的逻辑和“每天按时吃饭就能成名,因为所有伟人每天都按时吃饭”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在本书中,高荣成结合了严谨的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以及一些他的读书经验,总结出了多种可普遍运用的读书之法,为各种领域的人士提供了学习的路径。

 

接下来,就让我们打开这本书,体会读书的精妙之处。

 

// 读我,培养成长性思维 //

 

问大家一个问题。下列两个目标,你觉得哪一个下定决心后实现起来更难?

 

1.1 年读 50 本书

2. 扔300次硬币,正面出现 200 次

 

本书的作者认为“1年读50本书”对他来说更具有挑战性,他在书中写道:“1年读50本书”曾是我大学时的读书目标。我当时想,1年有52周,其中留两周富余,剩下50周每周读一本书,这样安排读书生活应该没问题。但遗憾的是,在30岁之前,我从没有实现过1年读50本书的目标。虽然我可能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我确实1年连15本书都未曾读完。

 

难道是作者的年度计划没有制订好?事实并非如此。每年我们制定的看起来很可能实现的目标,却往往不太容易达成,读书目标在众多目标中,更是显得尤为困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每次意志坚定地打开了书本,却除了漫画书和武侠小说之外,很难看下去其他书。有的书貌似读得很认真,读了半天往书角上的页码一扫,却发现只看了50多页。于是便会心想先休息一下再继续看,把书合上了。

 

久而久之,便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我大概就是没有读书的脑子吧。就像文科生说:“我就是学不会数学”一样。

 

但其实这是脑子形成的“定式型思维”让我们对读书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在开始阅读之前,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若认真钻研某一事物,脑的生理解剖结构就会朝着该方向变化。正如福特汽车的创私人,亨利·福特所说的:“无论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绝对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掌控的读书活动又有什么理由不心想事成呢?

 

// 多读,追求量而不是质 //

 

很多人会有“读书多是为了炫耀”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不断去要求自己读很多的书,会不会很庸俗?我们是不是应该精读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呢?

 

其实读书多的人,大多不会去炫耀读了多少本书,而会通过介绍好书来让自己更为瞩目。炫耀好书就相当于在炫耀读了这本书的自己。我想向这样的人鼓掌致意。同时,我会对他们说:谢谢你给我介绍好书,而你读了这么棒的书,你也很棒!


至于大家常说到的深度阅读,作者认为要进行深度阅读,必须要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而要拥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必须要阅读大量书籍。

 

你所阅读的书真实地反映着你的水平。对于1年只读5本书(每天 12 分钟)的人来说,要求他们对一本书有许多共鸣可谓是天方夜谭。

 

// 泛读,让我们变得更苛刻、更荒诞、更谦逊 // 

 

所谓泛读,就是不限于某一主题或题材,广泛多样地阅读。

 

泛读可以给我们带来三种变化:让我们变得更苛刻(更具批判思维),更荒诞(更具创造力),更谦逊(更具世界视野)。

 

泛读是享有对陌生事物的欢喜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与不了解的领域相识、与从未接触过的作家隔空交流,在大脑中种下批判和创造性的种子。

 

1. 首先环顾一下书柜中的书,看看以往都在阅读哪些领域的书籍。作者在书中透露他阅读书目最多的领域按顺序是经济、营销、宗教()、心理学、自我开发、脑科学、生物学、物理学。你们的呢?

 

2. 要制订书单的话,就去实体书店吧。虽然网上购书很方便,但要想获得陌生感带给你的刺激,必须要用全身心去真实地感受。而且,不要去熟悉的区域,要徘徊于那陌生的角落,去物色那些为你静候的书们。

 

这些陌生的书籍将会为你带来更多欣喜。就像爱因斯坦曾说的:“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 再读,自我的时间旅行 //

 

书中作者讲到了他和读一些“名作”的感受,比如《货币战争》这本书,他原本抱着敬畏之心初次阅读,但是当他想回头再看一遍为此书写书评时,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下笔,因为他觉得这部作品的实质其实是“一部低水平的小说”。

 

当你再读一本书时,有时会觉得这本书不好了,但这也从另一方面激励着你。再读过程中,你能够看到当时的自己,既为自己当时的浅薄学识惭愧不已,又看到了一个在读书中不断成长的自己。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大家都知道,河水奔流不息,河水已变,已不再是当年的河。不过,赫拉克利特的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不同。”

 

再读的真正奥秘就在于此。事实上,不可能有所谓的再次阅读。因为阅读的人已经变了,对于一本书来说,读者永远是陌生的他者。

 

而这个陌生的他者通过这本书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也看到了变化后的现在的自己。

 

因此,再读是具有超凡意义的旅行,即所谓“自我的时间旅行”。

 

// 笔读,作家是如何诞生的 //

 

笔读的方式除了在书上做记号、写下自己当时的一些想法之外,抄写也是笔读的一种方式,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摘抄的经历,而摘抄正是你成为作家的第一步。

 

斯坦·佩斯基说:“好读者一定有百万本自传。”若读过的书里一点痕迹不留,不能算是自传。只有当书中留下我感情的那一刻,这本书才能变成专属于我的独一无二之物。

 

笔读时,不仅读书的人——“读书家”变了,书本身也变了。不仅对于书来说读者是陌生的他者,对于读者来说,书也成了一个常变常新的事物。

 

仔细翻阅一下笔读过程中整理出来的资料,你的眼中就会看到一些东西。当看到那条脉络之后,你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发出声音,生发出想要发表意见、想要呐喊的欲望。

 

于是乎,读者向作家转变的准备工作完成了。

 

愿每个人都能够学会一些阅读之术,它虽不一定每一项都适用于每个人,但你总能够找到对你的有帮助的一些地方,这便是写书人之幸。



福利到!


老规矩

10 本 《极致阅读手册》送给大家


活动参与方法如下?


扫描下图二维码

关注【我的印象笔记】公众号


在【我的印象笔记】公众号中

输入密令“ 阅读手册”


注意❗️

【我的印象笔记】公众号的

聊天框中输入“阅读手册”
不是在印象笔记哦


2018年4月25日,公布抽奖结果

各位记着回到 【我的印象笔记

在聊天框中输入「中奖结果

看看自己是否中奖哦。



或者❗️

点击下方[留言]框


分享一下,

你有什么特殊的阅读技巧?


我们将会挑选 2 位点赞最高的留言用户

各送上《极致阅读手册》一本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