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ookface(ID:v_danshen)
作者:波叔
▼
古装电影电视剧看多了
对里面的套路也就耳熟能详了
比如,主角人所冤,被判死刑
这时主审官就会宣布:
午时三刻,推出午门斩首!
然后多半会出现一个刀下留人的神转折
或是上演一场劫法场的精彩戏码
这种情况在明、清剧里出现最多
除了影视剧,许多小说也有这样的情节
《水浒传》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里
梁山好汉在午时三刻的千钧一发之际
将宋江和戴宗从法场劫走
是不是说明,古代法律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
波叔可以告诉你:不是
其实,午时三刻行刑,是当时官府的惯例
或者是民间百姓、说书人、写书人的普遍看法
▼
那么「午时三刻」究竟有什么奥妙?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时候
在古代,一天被划为12个时辰
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小时
按地支排序为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 亥
这12时辰又划为100刻
时和刻的换算比较麻烦
就是每个时辰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时」就是指一天的中午11点至13点之间
加上三刻,就是将近正午12点
如果要算精确一点,就是中午11时43分12秒
这个时候
照下来地面上的阴影最短的时候
别说是中国古代,就是现代很多农村地区
还有人认为死人是「阴事」
若处理不当,死者的鬼魂就会留在阳间纠缠活人
而正午时刻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阳气可以压制和祛散阴气
为了不让死刑犯的鬼魂出来作祟
所以要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
其实,斩刑也是分轻重的
如果主审官宣布一个犯人将在午时三刻斩首
那说明他认为,这个人实在是十恶不赦
连做鬼的权利都没有
因为民间传说午时三刻开斩
被斩人阴气即时消散,做鬼都没机会
▼
还有另一层用意
就是午时三刻的时候
人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
这个时候砍头,犯人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如此看来
似乎古代严酷法治下尚存一丝人道主义
既然午时三刻不是法律规定的斩首时间
那什么时候才是?
▼
大家可能听过「秋后问斩」的说法
《左传》中就有「赏以冬夏,刑以秋冬」的记载
斩首是关乎人命的事情,当然要严肃处理
所以时间的规定,是要严格遵守的
明朝有规定
如果有人在立春后或秋分前处决犯人
是要被打八十大棍的
唐朝也有规定
若不是在秋分和立春之间行刑
只有等到来年了
除了规定季节,日期上也是很有讲究的
唐宋时,除了每年从立春到秋分
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
大斋戒日,二十四节气日
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
每月的禁杀日都不得执行死刑
排除了那么多
好不容易等到一个适合的日子
还要尽量选在午时三刻,你说这事有多磨人?
这就意味着,很多时候犯人
都是集中起来一起行刑的
这样刽子手们的时间会很紧迫,任务也很重
▼
讲完斩首的时间,顺便提一下地点
在徐克版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里个情节
十三姨教黄飞鸿学英语,教到woman这个单词的时候
黄飞鸿听成了午门,他埋怨道:
午门不是砍头的地方吗?这个词不吉利
午门是哪里?
你从天安门进入故宫
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午门
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非常雄伟
它由墩台和城楼两部分构成
平面呈凹字形,形成「阙」和「观」的规制
午门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
所谓「午门斩首」指的就是这里
然而,「午门斩首」只不过是讹传而已
无论明朝还是清朝,都没有这样的做法
因为,午门是国家举行重要典礼的场所
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怎么可能在这里杀人?
之所以有午门斩首一说
可能是人们将斩首与另一种刑罚混在一起了
那就是廷杖,通俗来讲就是打屁股
自明朝中期起,就出现了廷杖
被施以杖刑的罪人,偶尔有当廷施杖的
但大多都拉到午门外执行
而真正施行斩刑的地方,是市场
明代是在西市,清朝是在菜市口
这种地方人多,吓着老人孩子怎么办?
其实,人家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之所以选在菜市口处决犯人,波叔觉得有几个原因:
1.这种地方熟人多,中国人爱面子,加重罪犯的罪责感和愧疚感;
2.人流量大能起到更大的警示作用,所谓以儆效尤;
3.这种公共场合够乱,方便同伙来劫法场,顺便一网打尽;
4.南方许多地方的菜市场就在江边或河边,完事后方便冲洗。
▼
渣男李商隐朋友圈 丨湿漉漉网络专用语
小仙女如何玩男子丨 语文书回忆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