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辞赋与地理文学专题研讨会综述
2018年5月25日,在四川省威远越溪镇的俩母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当代辞赋与地理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每位代表做了十分钟左右的发言,就下列问题展开了讨论:1、当代辞赋之地名学;2、当代辞赋与地理学;3、地理文学的特征;4、地理文学与非地理文学;5、地理文学与文学地理学之关系。以下是各位发言者的发言记录,已经本人审阅。
甘小盼:地理文学的基本特征
“地理文学”至少应该包含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物质性。其描写应当具体、实在。文学依靠文字来呈现,因而其中所表现的内容无法提供直接的触感,但是它可以通过描写的手段使人产生真切的物质感。回到文学创作中,“地理文学”以为宇宙间存在的自然实体为主要对象进行呈现,拒绝文学表现的缥缈无定,而代之以具体对象构成的具体表述。最常见的莫过于小说、散文中对具体物品、景观等的描写。例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予以细致描写“小石潭”,刘白羽笔下的长江三峡等等,均呈现出实体性的特点。作家们借助各种艺术手段,以文字打通视觉,引发联想,给予读者以真切可感的物质性体验。
第二,空间性。地理文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所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着重塑造“空间”。地理文学不是一个具体的文学门类,而是对具有如此特征的文学类型、题材、形式的一种概述。因此对具体的文学文本,我们应该要具体分析其中关于“地理”的表现。试以一例简要述之。村上春树的小说就特别注重对城市空间的构建,作家通过这种构建表现出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空间,如《1Q84》中一间空荡而又考究的居室,暗示麻省老妇人退休后淡薄的心境与单调的生活;唯一活着并不停游动的金鱼则暗示了老妇人内心深处的不平静与酝酿的计谋。
最后,文学性应该得到重视。在“地理文学”的世界中,地理意象的选择与塑造,都是作品精心的安排,其中的意象或实际存在或想象虚拟,关键在于通过意象的塑造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而何种意象最能与作者心意相通,需要分析其具体的情景。在文学的世界里,陌头杨柳青编织着闺妇孤独的幽怨,亘古的明月絮说着离人别叹,秋枫瑟瑟低唱浅吟着悲情离绪……地理因素的选择与使用是为了抒情达意,这种表达手法或说表现方式更有助于情意的抒发。
屈伶萤:文学的边界问题
在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文学的边界到底在哪?”成了大众讨论的话题。关于文学的边界,我也借此机会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文学是艺术,是文本,这种文本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表达,画面、声音都可以成为文学的表达方式,传递丰富的文学内涵。鲍勃·迪伦用诗歌去表达音乐,也用音乐使其笔下的诗歌完整;甚至在试听语言方面,他借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舞台表演使其诗歌的艺术影响和传播最大化。那么文学边界到底在哪呢?文学的边界在于文本,无论是以文字书写的,还是用画面组合的,亦或是用声音去完整的,这些文本都可以是文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纸质读本的销量锐减。随之而起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兴的媒介正在挤压文学的生存空间。很多人都会说文学正在死去。真的是这样吗?我认识答案是否定的。文学正在以新的方式焕发生命力。《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的出现,让纯文学再次走入大众的视线;而社交媒体的繁荣,更是为大量的网络诗人和网络诗歌提供了成长的土壤;网络小说、轻小说、阅读类应用程序的出现,也诞生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读本。尽管这些文学在质量上参差不齐,但就某种意义而言,文学真正实现了走入大众、走入每一个人的梦想。时代一直在变迁,科技一直都在进步,但从五千年前到现在,文学从来都没有死去!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技术的冲击,文学总是以新的姿态不断呈现在世人眼中。死去的永远不是文学,而是对于文学固有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从诗歌到小说到戏剧再到影视,文学用各种姿态生生不息。
以作者电影为例,作者电影的出现将电影和文学的距离拉近,模糊了视觉艺术和文学的边界。一部电影只要有好的文本,甚至不需要有过多的台词修饰和场景转换,都可以通过影像来完成一部和文学相通的作品。好的电影既可以填补文学需要想象的部分,同时也把“留白”运用得出神入化:将故事叙述,将思考留给观众。一首诗可以成为一首歌,一首诗同样也可以成为电影,当然一部电影也可以成为一首诗,成为文学本身。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1942-1994)在生命的尽头为世人留下了自述式的电影《蓝》。《蓝》是他在生命最后时刻拍摄的纪录片,全片只有一幅蓝色的背景和贾曼宁静安详的自白,如诗一般——“我献给你们这宇宙的蓝色,蓝色,是通往灵魂的一扇门,无尽的可能将变为现实”。在这安静平和的诵读中,他的生命走向了尽头,但关于文字的美却通过影像和声音永远流传了下来。文学到底有没有边界?我想其边界在于它是否能成为经典的艺术而永久流传。
刘洁:地理文学的特征
首先,强烈的地理属性。地理文学顾名思义,首先要有强烈的地理属性,即当我们将一种文学或一部作品归为地理文学时,它应当具有明确的地理归属,是具体地理环境的表征。例如易卜生所创作的具有典型的冰川峡湾风光的剧作就是典型的地理文学,作品中的这些风光物象只有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才会有。郦道元著《水经注》,其中的《三峡》更是被后世传颂为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地理属性使得文学作品在具有文学基本属性的同时还有基本明确固定的地理认同,而去掉了这些独特的地理特征,就不成为地理文学。
其次,浓厚的文化韵味。文学是对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和心理特征进行反映的,因此地理文学还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底蕴还是特定地域环境中的文化蕴意,多表现为地域风俗或特定环境中的群体精神风貌。例如陆文夫小说中的姑苏意味,汪曾祺的作品《受戒》、《大淖记事》等其中的江南风光,李杭育的“最后一个”系列中的葛川江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对特定地理环境中的文化底蕴的呈现。地理文学反映地域民俗与文化心理,是一幅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风情画。因而地理文学或隐或显地表现了地理的文化意识形态,呈现地理环境表征下的文化性。
再次,传承性与渐变性。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在其著作《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中详细探讨了各种类型化的意象,认为文学中的地理因素是代代相传的。这一点固然不错,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中突破原来的部分。文学作品中的“潇湘”意象传统内涵是包括舜、二妃、渔父、屈原等凄凉苦寒之感,到了唐代则表现为“隐”与“仕”的矛盾、愁苦与闲适的交织,到宋代意象成熟之后则表现为虚实相间的神秘浪漫之美、晶莹剔透的玲珑之美、婉约之中坚贞之美(参见时靖:《最多吟兴是潇湘——唐宋诗学中的潇湘意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地理文学也是在创作者主体和接受者主体的双重作用下生成的,在继承的同时更重视主体性建构。
最后,文学本位与文本中心。地理文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文学,而不是所谓的泛文化研究,文学的立足点就是文本,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具体文本的解读,来发现地理文学的形成和存在形态。地理文学始终在追求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所呈现的具体文本也是特定地域中人们的审美趣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涂慧琴:地理文学与文学地理学
其一,我认为地理文学和文学地理学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辞海》有言:“古代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表现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从文学的定义来看,地理文学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用文字书写地理知识或者用文字书写地理故事。若侧重地理知识的书写,那么地理文学属于古代的、广义的文学范畴;若侧重地理故事的书写,则地理文学属于现代的、狭义的文学范畴。而文学地理学则是研究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以作家为中介,研究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双向互动。
其二,地理文学与文学地理学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现代的、狭义的地理文学与文学地理学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若地理文学是关于地理故事的书写,地理故事或许是真实的,或许是作家虚构的。但无论哪一种,它都是作家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叙述地理故事。因此,它会涉及到作家的地理想象、甚至是地理基因、地理空间建构等艺术表达思想的问题。在挖掘这些深层次的内容时,我们必须依赖文学文本,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究。文本中涉及到地理环境的内容都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和思考:文本中的地理环境会不会与作家的生活环境存在相似性?作家是如何在文本中建立地理空间的?作家对地理环境的叙述表现出何种审美意趣和倾向?这些问题也是地理文学与文学地理学研究都不容忽视的。
丁萌:地理文学与非地理文学
地理文学是一种以文学形态为载体的文学类型,突出鲜明的地理要素。这种文学形态该如何理解呢?主要是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以地理要素为载体的、与文章行文和作家思想传达密切相关的地理成分。这种成分既可以是具体可视可感的,也可以是虚拟想象创造出来的;既可以是纯自然意义上的地理描写,也可以是带有象征内涵的人文书写,所以用文学形态来定义更为合适。那么,非地理文学与地理文学之间又该如何区别呢?
笔者认为,区别标准为地理要素是否作为文本展开的重要线索。因为称得上地理文学的必定凸显“地理”价值与“地理”要素,也即强调地理要素作为文本的重要支撑,如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山水游记,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典型的地理文学;也如以空间线索为行文脉络的流浪汉小说,更是以地理空间的转换与流动来支撑文本叙事的文学典型;再如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意象、景观、空间存在的作品,分别以哈代小说中的自然植物、《呼啸山庄》中的画眉山庄与呼啸山庄、《悲惨世界》塑造的土沦、迪涅、蒙特勒伊、巴黎等空间为例,它们都携带着与文本角色、作家思想密切相关的象征内涵,而放大了地理要素在文本的功用。所以这几类都是典型意义上的地理文学。
那非地理文学如何区分呢?就是以开头所提到的标准,即地理要素并没有成为文本展开的重要线索。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小说,以人物为平等地位的不同视角进行多声部叙述,以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对立、碰撞揭示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基本没有出现明显的地理元素,文本中的地名、意象、景观更多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并不能成为文本展开的重要线索。再如赫列勃尼科夫的时间跳跃美学,原理是相似的历史事件每隔一定时间便会重复一次,这与地理基本上也没有任何关系。在这里需要声明的是,为何没有举出没有地理元素的例子?原因是这里所讲的“地理”是狭义的。因为在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包括宇宙及天地人万物,以此来审视则文学作品都摆脱不了地理属性的存在,所以这里的地理是狭义上的,这里的非地理文学也是没有以地理要素为重要地位的文学类型。
杨子:地理空间建构的模式
首先,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是否来源于现实,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分为现实空间、想象空间以及现实与虚构交叉混合的地理空间。现实空间就是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地理空间,这样的地理空间具有高度的写实性与真实感。想象空间就是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由作者虚构而成的地理空间,作者所创作的这一类地理空间多经由想象建构而成。现实空间和虚构空间交叉混杂的空间就是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却经过作者艺术加工过的地理空间。当作者在建构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时不可能完全客观真实地将现实的地理空间写入文学作品中,因此这种类型的地理空间存在于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中。
其次,根据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创作的地理空间的地理特征,我们可以把地理空间分成森林空间、草原空间、海上空间、海岛空间、平原空间、山地空间、高原空间等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例如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在其戏剧作品《青鸟》中关于樵夫的“茅舍”这一空间的描写就属于建筑空间,而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的则是闲适的田园空间。
最后,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时空出现的顺序,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分成时空一致型地理空间、时空顺序型地理空间、时空倒置型地理空间以及时空回旋往复型地理空间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时空一致型地理空间就是指在一部文学作品中从头至尾处于同一个时空的地理空间;时空顺序型地理空间就是指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空间也随之改变的地理空间;时空倒置型地理空间就是指在一部文学作品时间是通过倒叙的形式来构建的,地理空间随着时间的倒叙而转换;时空回旋往复型地理空间就是指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时空回旋往复出现的地理空间。
卢建飞:地理文学与文学地理
地理文学:地理文学是以地理叙述为艺术传达方式、具有地理因素的文学类型,集中体现在山水游记、山水散文与山水诗歌等文体当中。这些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地理影像(地理意象、地理景观、地理空间)。当然,其范围不局限于以上的几种文体,文学中具有大量地理因素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都可以称为地理文学。文学地理学:是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本土的文学批评方法。曾大兴教授将文学地理学视为一门学科,但仍有许多学科建设的问题难以解决,不可轻易将其视作为一门学科。因此,相对来说,邹建军教授将文学地理学作为文学批评方法更为可取。第一,从本质属性来讲,地理文学是文类,文学地理学是批评方法。地理文学是文学地理学批评诞生的基础,没有地理文学,就没有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学地理学是基于文本的研究,根据文本的某些文学现象而生发的批评方法。因此,可以说地理文学是母体,文学地理学是其衍生物。第二,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那便是地理文学。地理文学从内容上看是含丰富地理因素的审美集合体,文学地理学便研究地理文学内的地理空间问题、地理意象、地理景观等以及作家层面上的地理基因、地理感知等内容;即是围绕着地理文学的所有文学因素而形成的系统的文学批评方法。第三,地理文学与文学地理学都关注人—地关系、地理——文学关系等。地理与文学的关系密切,自然地理对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具有更为基础、更为直接的作用: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类自身,没有由地球上的所有物质形态构成的世界,就不会有人类的文明,更不会有当今如此灿烂的文学与艺术。作家可以离开某种特定的宗教、,但不可能离开特定的自然与山水。因此,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的地理文学与文学地理学都关注“地理——文学”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第四,地理文学与文学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断地对“时间艺术”的文学进行反拨。地理文学不仅仅依托于时间叙事艺术,更关注空间形式上的内容书写,以形成独特的空间艺术。文学地理学作为批评方法,更要超越以时间为基准的文学批评维度,思考文学史的书写空间维度等具体问题。
邹建军:地理文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地理文学是存在的,并且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上,地理文学是大量的、显著的存在,并且占据许多时代文学的主体部分。从前的学者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也没有人来研究我们所谓的地理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里面,有许多作品的主要对象不是人,而是自然,这就是地理文学存在的证据。李白的诗、王维的诗、孟浩然的诗,苏东坡的诗词,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属于地理文学。在西方也同样是如此,如华兹华斯的诗歌,基本上是属于地理文学,从前的文学史总是叫他为自然诗人,与中国的陶渊明相提并论。其实,文学地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科,就因为有地理文学的存在;或者在有关人的文学类的作品,自然地理占有很大的比重,人文地理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不是说全是写自然山水的作品,才是地理文学,凡与地理相关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属于地理文学,而文学地理学主要就是研究这一部分文学,从中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地理对于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理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当然首先是体现在地理对于作家本人所产生的影响。
在当代辞赋作品中,地理占有很大比重,所以我们说当代辞赋主要就是地理文学,或者说,当代辞赋成为了当代地理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为什么呢?因为以地名为命名的主要方式,是自古以来辞赋创作所形成的传统,几乎所有的赋都是以地名而命名的,如果不是以地名而命名的辞赋,就会引起许多人的笑话。如我们看到的俩母山、高顶寨、凤凰寨、三星桥、罗汉寺、鸡冠寺等,都是作赋的好题材,我们所在的越溪、仁寿、、内江、眉山、乐山等,也是可以作赋的。所以,当代辞赋与文学地理学之间具有重要的关系,特别是与文学地理学有重大的关联。就本人的创作而言,绝大部分的辞赋作品,都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地理文学。
研究地理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一是从前没有人重视地理文学,我们现在提出来,让人们认识到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地理文学,从而有助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二是让人们更加重视地理文学的创作,从而反思“文学是人学”这样的文学观点的谬误之所以,加强对地理文学的创作;三是思考地理文学与人的文学之间的关系,现在的问题是文学过于关注人的本身,而不关注地理文学的存在,似乎除了人就没有其他东西的存在了,似乎除了人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其实,自然世界才是人类的根本,没有自然的存在,人就没有办法生存;即使没有了人,自然世界仍然是存在的,从来也不会改变。所以,地理文学与人的文学同等重要,地理文学与人的文学一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
(整理者:刘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人物简介:邹惟山,本名邹建军,字德明,号惟山。1963年9月11日生。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黄荆屋基人。文学博士。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晋升教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诗歌、辞赋和散文创作,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研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学地理学会会长,《中国诗歌》副主编。系《世界文学评论》、中外文学讲坛、蜀中书院创办者。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汉语十四行诗、当代地理文学开拓者。学界有语云:“天下好诗一千首,邹郎占了十四行”。“当今辞赋名家,难有出其右者。”赐教处:zoujianjun001@126.com
文
学
地
理
学
研
究
中
心
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心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