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未来学生不会恋爱,才是洪水猛兽……

2023-05-10 14:56:27


作为老师,我不反对学生恋爱,只要不那么张扬,含蓄一点,内敛一点,就没什么问题。


恋爱不是洪水猛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不会恋爱才是洪水猛兽。


实话实说,我真担心,现在的孩子还会恋爱吗?现在还有过去那种高质量的爱情吗?


想想我们的学生时代,那种单相思美丽的忧伤,那种宁可多走5里路,只为了和她擦肩而过的惊魂一刻,哪怕谁也没有抬头,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中学三年,每天放学,我前面都有一个女孩子,走路很慢,好像每一脚下去都会踩死一只蚂蚁。但我总是比她更慢,我害怕走在前面,我走路的姿势不好看。


落日熔金,晚霞似火。天地里一片寂静,隔着一百米我就能听到她的心跳,青春真好,学姐真好。


她是我们邻村的,比我高一级。


我就这样走了三年,都没敢对她说一声:学姐,你的背影很好看。


复读的时候,班级前排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她常穿一件红色的衣服,后面有一块黑色的长方形图案。


有天老周说,敲黑板,敲黑板了,我敢打赌,全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男生,每天不看大黑板,只看这个女孩的小黑板。全班大笑,每个男生都心领神会。


而今天,这些过往的一切,都成了我们美好的回忆。20周年同学聚会,喝醉了,我们一时兴起,前往某人曾经暗恋的姑娘楼下,大家帮他一起喊——阿红!阿红!阿红!


后来就是很多扇窗户打开了,有人咒骂。后来是有狗追出来了,我们落荒逃走。


沧海桑田,阿红当然搬走了,但我们不管不顾,还是帮他喊一嗓子,为了他,也为我们自己。


只记得那个晚上,喊完后,所有的人,都是泪流满面,我们的青春不再了,但当初的友谊和激情还在。青山在,人未老。就算人老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但青春不朽。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生》中,台湾彰化精诚中学的柯景腾,当年热恋沈佳宜,但欠她一声:沈佳宜,我爱你!


柯景腾写了小说,表明了自己的遗憾。但这一切还不够,文字是无声的语言,所以一定要拍电影,要在电影里把“沈佳宜,我爱你”大声喊出来。


似乎喊出来了,青春才完整了,没留下遗憾。《那些年》大火,沈佳宜躲到了上海,结果上海也是大火。她还能躲到哪里去呢?只好把“沈佳宜,我爱你”听个够。


就像当年深爱刘德华的喻可欣,分手之后,躲到任何一个华人的地方,都有刘德华的身影,躲无可躲,藏无可藏。


由此,我想到了今天的孩子,我很同情他们。在电子化信息化的时代,他们失去了太多珍贵的东西。


蔡兴蓉老师在《高三的大姑娘》一文中,提到了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就是女生对国产男生极其失望。


女生总结道:“当前男生有四大毛病:


第一,太胆小,看见一个蜘蛛,跑得比女生还快。


第二,懒,想恋爱吧,连一封信也懒得写。


第三,恋爱方式太低级,无非是拍拍女生的肩,捏捏女生的手,说出的话呢?要不太露骨,要么没趣,反正没劲!


第四,庸俗。他们管女朋友叫老婆,在公共场所下做亲热动作,像是专给大家看呢。”


校园爱情越来越低级化和庸俗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缺失。


应试教育的磨折,牵扯了孩子们全部的精力,这一代人,很少有时间发呆,也很少有时间做梦。他们变得更加现实,就算是求爱,也非常直接,可以则谈,不可以拉倒。


不难堪,也不难受,即便难过也不长久,很快就会忘却,然后继续追下一个人。


他们的朋友聚会,也和我们不同。约定一个时间、地点,每人都各点自己的东西,吃完之后,各自分散。没有告别,没有不舍,更没有眼泪。


这样的一群人,没有梁祝,没有西厢记,没有牡丹亭,没有红楼梦,也没有金岳霖的终身不娶,甚至没有普通人追一个人多少年的矢志不渝。


他们不够深情,不够专注,他们太在乎成本,不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你可以说他们进步,也可以说他们落伍。但这就是他们啊。


青年人连结婚也很草率,有感觉了就结,没感觉了就离。合则聚,不合则分。没有磨合,也不给彼此机会。


意气用事,情绪用事。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一旦分手,孩子交给父母,青年人照样逍遥自在。


寒假回家,触目惊心。我们这个小小的村庄,我当年离开时,历史上没有一个离婚的。


现在几乎每一家都有离婚的。有一家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离了。父母拉扯着一大帮孩子,有时候竟然搞不清张三李四。


我问妈妈原因,连我妈妈也见怪不怪了,


说:“现在的年轻人,在外面打工,遇见就在一起,然后生孩子,结婚。然后遇见另外一个人,又在一起,又离婚。村里都不觉得奇怪,都这样,也就正常了。”


从发展的逻辑来看,这一切的确正常,但正常并不能说明不可怕。


今天的一代年轻人,究竟为什么不再感动,不再细腻,不再伤春悲秋,不再海誓山盟,不再怦然心动?


除了特有的应试荼毒,功利化教育的绑架,使得孩子心灵苍白,还有什么其他妖孽?


其一是快餐文化的毒害。


美国文化学者波兹曼有一个重要论点:媒介认识论。有什么样的媒介,就会产生什么样思维方式。


印刷术发明后,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人们通过阅读书籍来交流思想。文字是抽象符号,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意义。


阅读书籍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充满着文化蕴含、文化传递和文化积淀。就算物质贫穷,但有光。读书人都是有涵养的,精神丰富和明亮的存在。


后来是电视时代,电视直接用图像传播,图像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为了最大化吸引观众眼球,文化开始娱乐化,戏说和水煮历史不断刷新三观,再加上使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注重相对感性文化,泡沫化的电视剧导致受众思维不断简单化,人类从白金时代变成了黄铜时代。


文化堕落了,所有人都变浅薄了,何况是学生?


新媒体时代,多媒介的存在,众声喧哗,把人们有限的时间碎片化。碎片化时代,媒介不断傻瓜化,内容表达越来越简单,符号化代替了文字,只言片语代替了字斟句酌。


人们丧失了主动思考和连续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碎片阅读和浅阅读,导致了思维不断弱化,文化内涵越来越低,快餐文化和浅文化成为主流,思想浅薄自然成了这些孩子的标配。


一个肤浅单薄的孩子?心灵怎么会柔软?灵魂怎么会丰富?情感怎么会细腻?他们不懂得两情相悦,也不会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


其二是游戏对身体的毁坏。


近年来电子游戏火爆,很多孩子沉迷其中。据说某款游戏,注册用户高达2亿,日活跃用户5000多万人,一季度吸金120亿,可见游戏业的血盆大口。


很多人搞不清楚,游戏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消遣,最多只是生活一部分,绝不是生活的全部。但现在游戏成了很多孩子的人生最爱,甚至游戏身份都成了孩子交友的门槛。


近年来发生过多起有关游戏的惨案,有的孩子在持续打游戏的过程中猝死。有的孩子手机被父母没收,直接跳楼身亡。还有一个孩子,跳楼摔成重伤抢救过来,第一句话就要手机,登录某某游戏……


游戏已经成了孩子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对孩子的重大危害有:


一是毁坏身体。一开始只是精神依赖,长期就会形成身体依赖。打与不打,都是问题。孩子整天情绪低落、视力下降、肌肉劳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免疫功能下降。


二是精神变异。孩子沉湎游戏,迷恋虚拟世界,就会拒绝现实生活,导致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严重者甚至人格异化,脾气暴躁,胡言乱语、性格粗野。


三是道德沦陷。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极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识,产生暴力性格和暴力行为。


四是趣味丧失。网络的高强度、高刺激使得孩子始终处在亢奋之中,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以致对世间一切都失去兴趣,人生观和价值观荡然无存,除了在玩游戏,就是想玩游戏。


一个人的精力的带宽是有限的,当这些精力都被游戏耗尽,分给其他的就寥寥无几了。


当孩子的身体和心理被游戏压榨殆尽,他们是否还能够承受美好的爱情?当游戏的刺激超过了一切,他们是否还能意识到爱情的美妙?当游戏的快感超过了,他们还需要什么爱情呢?


在这个“欣欣像蓉”的时代,就算孩子们想要拥有纯真的爱情,他们到哪里去找?到哪里去寻?


有个游戏开发商告诉我,王老师,别忘了,游戏能够开发人的智力。


这一点很有迷惑性。我说,退一万步,就算游戏能够开发智力,但开发出来的智力,不用来读书,不用来恋爱,还是用在打游戏上,有卵用?


情怀  热血  能量

只为苍生说人话     不为君王唱赞歌

但书人间善与恶,哪管湮没与流传

长按二维码赞赏原创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